端午節
---------- 中國傳統節日
端午節,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爲“端陽節”。
另外端午節还称“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節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佩服龙图腾的部族进行图腾祭奠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进行部落图腾祭奠的民风。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節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期。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
据统计,端午節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折疊“惡日”說
漢代人認爲五月五日爲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
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
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风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
追念曆史人物說
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犯,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模拟。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爲怕飯團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迎接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阖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後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震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節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